广东资讯网 广东资讯网
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
免责声明 RSS地图
首页 | 国际新闻 | 深圳新闻 | 珠海新闻 | 汕头新闻 | 潮州新闻 | 东莞新闻 | 其他市区 | 中山新闻 | 国内新闻 | 广州新闻
文章搜索:
当前位置:主页 > 广州新闻 >

陶猫能治鼠 泥胎亦奇珍

时间:2019-01-08 17:09阅读:

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主任黄静

黄炳鸭

黄炳猫形态逼真,须毛毕现,据说能吓退老鼠。

讯 陕西华县附近,有一个小村庄,叫泉护村。1958年,考古人员在这里的“庙底沟文化”古人类聚落遗址中,发现了2具猫的遗骸。这说明至少在5300年前,猫就和中国人生活在一起了。猫是一种再寻常不过却复杂异常的动物,嗜血又娇溺,懒惰又敏捷,贪吃又挑食……一向都是艺术家热衷刻画的对象。历史上,塑猫最有名的大家是岭南黄炳,清朝人。据说,黄炳猫因为太逼真,能够吓退老鼠,并因此留下了不少有趣的故事。

黄炳塑造的家禽鸟兽,在国内外都有许多藏品——《鹌鹑》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,被誉为国宝;而著名的“黄炳猫”在广东省博物馆中藏有一只。黄炳为清朝广州府人,其塑猫的石湾为广州府辖下重镇。

岭南民间艺术天真活泼、绚烂通透、热情洋溢,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。黄炳猫千雕万刻、纤毫毕现,很有些岭南艺术不惧繁复、精益求精的筋骨。一只逼真的陶猫背后,是岭南先祖热爱生活的情趣和尊重自然的天真。今日的主题就是这只黄炳猫。

搓珠法

黄炳塑猫 传神地刻画了猫的眼神

省博馆藏的这件陶塑,塑造的是一只弓起身体,前后爪用力,头稍向斜下方,圆睁双目看着什么的黄猫。猫的耳朵立着,尾巴柔软地弯曲,略微翘起,好像在轻而缓慢地摆动。专注的眼神,略紧张的颌部,告诉我们它正在盯着一件感兴趣的事物。

黄炳塑猫,特别重视眼睛的表现。他开创了搓珠、镶眼、点睛等技法,并在实践中运用到很高的水平,传神地刻画了猫的眼神。这一系列前后相连的技法,是指精选干湿度合适的泥料,首先用瓷泥搓成眼珠,然后上黄绿釉,再把瞳孔点染成黑色,就像是夜晚闪着绿色的光。这种根据所塑动物的形体大小,以泥料相互嵌入的方式,可以造成动物眼仁明澈,瞳孔黑亮,眼白凝润的效果。

据传,其所塑黑猫,置之案头,老鼠见而逃避。是不是令你想起张僧繇“画龙点睛”的故事?他还曾做猫形灯罩,以绿色玻璃珠作猫眼,点灯后闪闪发光。

胎毛法

自黄炳起成为石湾陶塑的传统技法

这件猫塑,黄色的猫毛根根清晰,纹路又极为细密,沿着猫身体的自然起伏波动弯曲,极富真实感。这就是黄炳的开派绝技——胎骨出毛,简称“胎毛”,通常用于动物雕塑中。这是石湾陶塑特有的特种技法。这种做法,是采用石湾本地一种含铁成分很高的红土,经过沉淀去除其中的杂质,再加一些微细瓷土和少量的东莞黏土混合,捏塑成形后,在陶胎八成干的情况下,在其表面一丝一缕地雕琢出鸟兽的羽翎、皮毛。陶器烧成后通常不施釉,称为“素胎”或“胎骨泥”。

以“胎毛法”雕刻的动物,羽翎纤毫毕现,细腻逼真。黄炳的动物陶塑有时也会罩以一层白釉或青釉,但大多以素胎为主。通常还会在动物的蹄子或角上涂上石墨,配以用白瓷泥搓捏成的爪子、牙齿,质感强烈,动态十足。结合深邃古朴的陶胎色,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。

胎毛法因其写真的超卓能力,自黄炳起成为石湾陶塑的传统技法。艺人们在不断的摸索中,也扩展出了效率更高的方法。现在通常使用的方法有三种:

“啄毛”:是用三个薄刀片绑在一起的刻刀,一刀下去可出三根毛,这种技法的动物毛皮光滑柔顺,立体感强;

“辘毛”:操作带有不规则齿状条纹的带柄小铁轮在泥坯表面滚动,压制出胎毛线条和旋涡状纹理,这是一种“半机械化”的方法;

“刻毛”:最费工夫的一种,师傅用毛笔杆粗细的斜切刀片一刀一刀地刻下去,且一刀只刻出一根毛,一件作品成千上万根毛都这样地刻出来。

说猫

唐宋为养猫高峰

虽然猫很早就和中国人发生了关系,不过它们深入生活的时间应该比六畜要晚。农业史专家谢成侠指出:“中国关于猫字的记载始见《诗经·大雅·韩奕》,其中说:‘有熊有罴,有猫有虎。’这是周宣王时代(公元前827-782年)的颂诗。但这里所指的猫,可以肯定还是野猫,尚未驯化”。到春秋时代, 《礼记·郊特牲》指出:“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,迎猫为其食田鼠也。”战国末期(公元前3世纪),《韩非子·扬权》说:“使鸡司晨,令狸(即猫)执鼠,皆用其能。”说明家猫已经很普遍,主要作用是捕鼠。

富华的唐,文艺的宋,都是中国古代养猫的高峰。武则天设猫使,专管宫中养猫,还派遣使臣从各地搜买了种类繁多的猫;宋代出现了专门的“相猫术”。之后从元到清,研究猫,都是各阶层的业余爱好。到清咸丰年间,《猫苑》横空出世,被视为关于养猫的集大成之作。

精选干湿度合适的泥料,首先用瓷泥搓成眼珠,然后上黄绿釉,再把瞳孔点染成黑色,就像是夜晚闪着绿色的光。这种根据所塑动物的形体大小,以泥料相互嵌入的方式,可以造成动物眼仁明澈,瞳孔黑亮,眼白凝润的效果。

藏品档案

黄炳猫,即清代黄炳所塑陶猫,形态逼真、纤毫毕现、十分有名,据说能吓退老鼠,守宅安宁。

黄炳为清代岭南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家,其陶塑作品在海内外皆有收藏,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《鹌鹑》一件。其独创的“胎毛法”“搓珠法”流传后世,十分写真。

神眼黄炳

以时钟发条改制成刻刀 以勾勒动物毫发羽毛

黄炳生于嘉庆至光绪年间,字云渠,号云屿,又是云渔,别署湾海居士,广州府人,落第秀才,寿享达80岁,算是一位“文化人”。同时期的珠三角,也是文化大昌、书画日盛的时代。很多在科举路上孜孜以求的读书人,闲时投身书画,在当地造就了文人画的勃兴。借着与他们的日常交往和生活雅趣,令作为民间工艺重镇的珠三角地区民间工匠也颇沾染了些文人气质。黄古珍、黄炳叔侄就是当中最为突出者。

史载,黄炳少好学,善书画。广州博物馆藏有黄炳画的山水、禽鸟画。黄炳绘画重视师承宋元名家,师法造化,同时又借物寄情。画禽鸟,往往以工笔作翎毛,精细严谨,一丝不苟,这正是两宋时期花鸟画的特点。黄炳小叔黄古珍亦能绘画。广东民间工艺馆所藏的黄古珍山水挂画,是其代表作。两人的艺术修养堪称当时石湾陶塑艺人之最,更是把文人情趣引入陶塑的最早两人。实际上,胎毛法就是受国画工笔翎毛技法的启发而来——黄炳与黄古珍以时钟发条改制成刻刀,以勾勒动物毫发、羽毛,发现竟然有纤毫毕现的效果,遂由发现而成成规,由成规而成技法。有专家如是评价:“胎毛技法以独特的神韵,迷人的风采和浓厚的地方特色,展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,体现了石湾陶艺工匠对泥性的灵活运用,以及书画技法与陶塑艺术的完美结合。”

黄炳的胎毛技法影响很深远,如后代名家潘玉书的仿作“寿星鹿”,廖荣的胎毛狮,霍津的胎毛牛,区乾的胎毛鹌鹑,曾良的胎毛狗和鹰都是继承了黄炳的胎毛技法。但开创了这一技法的黄炳,以严格的意义看,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工匠”。

黄炳晚年仍乐与佛山书画家交往,内心深处有份难以割舍的“文人”情结。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情结,令他在探索陶塑变革之时,有一份不落俗套的跳脱眼光,有一点异于常人的轻灵思路。在“技”“艺”之间,保持着微妙平衡。

黄炳早期作品不署名,中后期始用铁线刻落款,晚期一般用篆书阴文楷书长条印章“屿氏”,或用“幼竹”“云渔氏”署款。他有过目不忘之能,有“神眼”之誉。

工塑名家

具有深厚的写实功力,所塑对象形神兼备

“石湾瓦、甲天下,旁及海外之国”。石湾陶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,至唐宋制陶业已经非常发达,明清两代最为鼎盛。石湾陶塑早期仅限于屋脊装饰之用,后来渐渐走进民间成为家庭装饰品。据说黄炳曾率队参与佛山祖庙屋脊陶塑创作,不过他在实用的基础上迈出更大一步,令石湾陶塑由装饰品推进到艺术品的层次,有人认为正是他开创了石湾陶塑的艺术时代。

著名文博专家罗雨林指出,石湾窑形成在大层面上,可划为“工塑”“意塑”两种风格。黄炳是工塑名家,但又吸收了意塑的优点,加上他深厚的写实功力,所塑造的对象具有非同寻常的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。

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他的弟子陈祖把意塑推向了高峰;另一个弟子陈渭岩则在继承和发展了黄炳的工塑风格的基础上,对历代名窑的釉色和造型的优点兼收并蓄,更吸取了景德镇瓷塑的精华,别树一帜。

看鸭

“妇孺皆知黄炳鸭”

黄炳的胎毛鸭也是闻名遐迩,为收藏界珍品。为了塑好鸭子的形象,黄炳经常到邻近的乡下,划着小艇在荷塘上细心观察嬉戏的水鸭,掌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形象特征。他塑造的鸭子两眸生华,动静俱有法度,生气奕奕。藏界特别推崇其翎毛刻画,一片片、一圈圈有规律又似不经意勾勒的羽毛精细而繁密,营造出强烈的、毛茸茸的质感。时人曾诗赞其说:“妇孺皆知黄炳鸭,伏熊仰首目张牙。岂惟形似神尤胜,一印弥添锦上花”。

采用本地一种含铁成分很高的红土,经过沉淀去除其中的杂质,再加一些微细瓷土和少量的东莞黏土混合,捏塑成形后,在陶胎八成干的情况下,在其表面一丝一缕地雕琢出鸟兽的羽翎、皮毛。以“胎毛法”雕刻的动物,羽翎纤毫毕现,细腻逼真。

撰文/广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 

图片/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 

统筹/广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云

上一篇:公交站场好人多 两男子晕厥获救 下一篇:广州迎春花市期间实行临时交通管制
本栏随机推荐新闻
·冬至?夏至? 今天广州
·省家庭医生协会开发全
·广州地铁今日新开14号
·广州银行与广州银联网
·小寒节气遭遇“回南天
·血透3年尿毒症患者一
·最快下月初 广州动车
·即日起乘公交可用云闪
·去广图看纪录片 线上
·兔唇修复:一期手术远
·推动加装电梯 建设长
·国际领先肿瘤药物将有
·自拍合影晒幸福 今年
·地铁五号线“黄马专列
·《琶洲地区发展规划(
相关新闻
·广州动物园启用各项防
·广州发文要求学校开齐
·南沙跨年“时尚艺术周
·南沙时尚艺术周启动 1
·广州动物园公布2019动

友情链接
广州新闻 | 深圳新闻 | 珠海新闻 | 汕头新闻 | 东莞新闻 | 中山新闻
粤ICP备12053410号-1 Copyright © 2014-2018 广东资讯网 版权所有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