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资讯网 广东资讯网
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
免责声明 RSS地图
首页 | 国际新闻 | 深圳新闻 | 珠海新闻 | 汕头新闻 | 潮州新闻 | 东莞新闻 | 其他市区 | 中山新闻 | 国内新闻 | 广州新闻
文章搜索:
当前位置:主页 > 潮州新闻 >

昌黎旧治慕文宗岭海名邦传文脉

时间:2016-09-11 01:24阅读:

  □ 文/本报记者 江马铎 

  □ 图/本报记者 黄春生

  位于潮州古城最中心区的昌黎路,因明清时期是潮州府署所在地,故民间俗称“府巷”。“昌黎”是韩愈韩文公的郡望,在国内,以韩愈命名的街巷并不多见。可以说,昌黎路与韩山、韩江一样,是潮州人“崇韩情结”的深刻体现。

  明清时期,除了潮州府署,昌黎路中还坐落着县学宫(今海阳儒学宫)、督粮分府署、万寿宫等重要建筑。清末至1950年代,这里发展成为文化用品一条街,其中以笔墨行业最为兴旺。

  时至今日,随着城市的变迁,昌黎路不再是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区,但她并没有趋于沉寂,依然承载着潮州城最重要的历史记忆。

  ①追忆

  老街往昔,老人如数家珍

  盛夏时节的一天,我们邀约潮州文化研究学者陈贤武,以及湘桥街道昌黎居委会工作人员,一起走进昌黎路,追忆这条著名老街数百年沧桑变幻。

  昌黎路的历史概况,多数府城人比较了解。尤其五六十岁以上的府城人,大都是走着昌黎路长大的,对老街各个时期的变化十分熟悉。所以,此番探访,我们更多抱着“梳理”的目的。我们相信,捋直昌黎路的前世今生,就能触及府城历史沿革的许多要点。

  如今的昌黎路,除了前几年铺设的石板路面,乍看与普通城市内街并无太大区别。最具生活情趣的是中段的文化公园,老树参天,绿荫蔽日,年轻人支起绳网打着羽毛球,老年人播放音乐大跳广场舞……

  再往西来到文星路口,一座红色建筑物呈现眼前,这是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的儒学宫,即昔日海阳县的“孔庙”。由于各处墙体均漆为红色,民间俗称“红学”,是府城地标建筑之一。

  对于老居民来说,昌黎路可供追溯的物事太多。在他们的记忆中,文化公园以前是“县政府”(潮安县委县政府办公场所,1992年潮州升格扩大区域,曾作为潮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场所),还有国营百货公司、潮州电影院、海阳商场、冰室等等,都是老街的时代印记。

  85岁的陈嘉伟老人,是目前仍在昌黎路居住较年长的居民之一,他对老街的往昔如数家珍。“以前,路口是文祠人(经营)的开智书局,还有意溪人(开办)的张隆生(商号),接着依次是陈登科(笔墨店)、刻印店、大埔人的打锡铺、林俊英跌打损伤(诊所)、茹古裱画店、梅花堂(笔墨店)、刘扬元(笔墨店)、鞋铺、印刷店……”陈伯指着现在一间间沿街商铺,详细介绍它们的“前身”,好像在述说昨天的事情一样。

  ②由来

  老街之名,源自昌黎旧治



“刘扬元”传人陈嘉伟经营的小笔墨店。
“陈登科”旧宅。

  其实,昌黎路的不凡历史,远不止老居民记忆中这般。据清代乾隆时期《潮州古城地形图》标注,今文化公园位置是潮州府署所在地,彼时昌黎路被府署分为两段,东段称“东府巷”、西段称“西府巷”。

  潮州府署即潮州知府衙门,明清时期历任潮州知府,均在这里履行宣布国家政令、治理百姓、审决讼案、稽察奸宄、考核属吏等职责。如今文化公园两侧巷道“东安里”和“同和里”,居民仍分别俗称“东公廨”“西公廨”。“公廨”即是官署,旧时公家办公处所通称。

  在海阳儒学宫前方,一座石牌坊格外引人注目。此坊四柱三门,三层结构,坊匾两面分别为“昌黎旧治”“岭海名邦”。陈贤武介绍说,“昌黎旧治·岭海名邦”坊原在牌坊街昌黎路口,为门洞式牌坊,明代嘉靖十七年(1538)始建。“昌黎”是韩愈(768-824,字退之,原籍河南孟州)的郡望。六朝隋唐时期,人们很讲究出身,总要找一个本姓聚居人数多、官做得大的州郡,作为自己的“郡望”。那时,昌黎郡(今辽宁义县)韩姓最为强盛,韩愈亦就自称“昌黎韩愈”,只是随俗罢了。宋代元丰七年(1084)诏封韩愈为“昌黎伯”,后人遂以“昌黎”作为其代称。韩愈治潮八月,为一方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,尤其兴学育才对后世影响深远。是故,明代府治建造牌坊,以“昌黎旧治·岭海名邦”八字,作为城市形象宣传语。

  据相关资料记载,“昌黎旧治·岭海名邦”坊1951年被拆毁,1986年由潮州市人民政府主持改建于今址。而“昌黎路”的名称,也源自此坊——1924年开辟马路,因此坊立于东府巷口,整条府巷便被命名为“昌黎路”。

  位于昌黎路南侧的湘桥区昌黎路小学,前身是1920年代的潮工小学,建国后数度更名,1980年最终定名昌黎路小学,如今校园中还树立着韩愈的塑像,成为一道独特的校园文化。从古至今,潮州人深刻的“崇韩情结”,在昌黎路得到了多层面的具体呈现。

  ③文脉

  崇文之地,笔墨行业兴旺

  在古代,东西府巷是府衙重地,老百姓一切生产生活行为都必须远离,因此,整条昌黎路几乎找不到一处古民居。伴随着城市的发展,各种官方古建筑也逐渐消逝,如万寿宫,现在只剩下一条小巷“万寿里”,印证着其曾经存在。所谓万寿宫,因宫内供奉皇帝万岁牌(生位),每逢皇帝生日,即万寿节,全城官员聚集于此举行朝贺大典。若遇帝王驾崩,则在此设灵致祭,服丧志哀。平时京城来了诏书,便作为恭迎诏书的处所,大小官吏都要前来跪接宣读。

  至民国创立,封建制度消亡,老街随之活跃起来。部分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族开始到此置宅,给老街带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,各种工商业也应运而生。在这样的崇文之地,文化用品行业得到了良好发展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笔墨行业。陈贤武介绍说,建国前后,从东府街到府前街(义安路),有文献记载的笔墨店达到十余家。

  提起笔墨行业,昌黎路年长的居民首先会联想起“陈登科”笔墨店。据有关文献记载,“陈登科”笔墨店创始于清代乾隆十六年(1751,一说创于乾隆四十八年),民国时期,由于做工精细、经营有方,业务日趋兴旺,产销规模不断扩大,甚至开设了汕头分号。

  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我们见到了“陈登科”笔墨店的后人、80岁高龄的陈源炎。老人居住的昌黎路14号,是一座民国双层洋楼,虽然多处墙体斑驳脱落、部分建筑结构残损,但留存的欧式的罗马柱、浮雕图案、镂空栏杆,仍彰显着昔日的豪华气派。

  陈伯告诉我们,其祖上是潮安庵埠,清代到府城创办“陈登科”笔墨店,店址在昌黎路原冰室西侧,民国初,笔墨店在其祖父陈增城和祖叔父陈增峰的打理下进一步发展壮大。“我父亲,还有二叔、三叔都在店里工作,还雇了师傅和许多工人。当时生产原料用轮船从外地运来,加工制作后销往苏州、上海等地。”陈伯说,建国初笔墨店并入合作社,现在家里已无人从事笔墨行业。

  14号宅院西侧不远处的30号,是陈嘉伟老人的住所,也是昌黎路仅剩两间笔墨店之一。老人原籍所在的潮安龙湖土头村,历史上以精工制作毛笔著称,而老人的先辈,则是府城历史最悠久笔墨店“刘扬元”的经营者。

  潮州“刘扬元”笔墨店创始于宋代,最初的主人是江西人,擅长制作湖笔。自唐代韩愈治潮以后,潮州崇文重学氛围日盛,刘氏笔墨店历经宋、元、明、清四朝数百年传承,久负盛名。清代同治年间,其后人技艺不济、经营不善,生意日渐惨淡,将店址转让给伙计陈志龙,即陈嘉伟老人的先辈。陈氏接手后锐意经营,至民国时期,“刘扬元”招牌仍然响亮。

  陈嘉伟老人12岁就来到昌黎路,在店里一边帮忙一边学习毛笔制作技艺。建国后,“刘扬元”也并入合作社,老人则在合作社参加工作。1984年,老人从单位离职,又重操旧业,开了这间小小笔墨店,坚守着这门家族手艺。

  岳伯亭街——

  寻先贤遗踪 话镇署变迁


岳伯亭街济美巷一带的郭宅或为原刘斐府第。图为屋内清代建筑构件。

  岳伯亭街连结昌黎路与上西平路,全长不足百米,如今是一处普普通通的鱼肉菜集市。走完昌黎路,已是中午时分,而这样一条寻常小巷,却吸引着我们继续探访的步伐。

  据清代乾隆时期《潮州古城地形图》标注,岳伯亭街有省郎亭巷、济美巷两条横巷,并存在一处“总兵府内”。制图者对“总兵府内”特别注释:“相传(明)万历七年建署于此,崇祯末移驻潮州卫。”

  如今,岳伯亭街中济美巷尚存,还有一条“总兵巷”,与地形图绘制的“总兵府内”形状吻合。当地上年纪的居民都清楚,原来,总兵巷口左畔的米铺巷口有“岳伯”坊,右畔有“省郎”坊,省郎亭巷和岳伯亭街,分别因这两座牌坊得名。1970年,二坊在极左思潮下被拆毁,成为潮州拆坊高潮的尾声。

  探访中,我们在济美巷一带发现一组古民居建筑,如今是郭氏一族的住所,十弯八曲,若无居委会工作人员带领,至此真的难分南北东西。郭厝由“老郭”“新郭”两个院落组成,“老郭”简朴幽曲、“新郭”宽敞纵深。有意思的是,“新郭”看上去像由数座宅院合并而成,前后座风貌迥异,夹杂着明清时代不同建筑构件。

  70岁的郭梓楠是“新郭”最年长的住户,他说,郭氏一族传承已有十七代,在岳伯亭街居住生活少说也有百余年,但具体创居于哪一代他并不清楚。

  正当我们为郭厝的历史感到困惑之际,“老郭”年逾七旬的住户郭明勤告诉我们,以前郭厝祠堂就在如今潮州电影院的位置(司巷口),对面是刘厝祠堂(今为市收藏家协会),郭厝宅院大约是清代咸丰年间向刘厝购买的。

  郭明勤老人的话,让陈贤武联想起,潮州电影院对面,原来是明代江西参政刘斐的宗族祠堂。刘斐,字文夫,潮安沙溪刘畔村人,明代弘治十三年(1499)进士,历官户部北新关主事、郎中、浙江处州府知府、江西布政司右参政。因官至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参政,可列封疆吏臣,被誉为“岳伯”。又因他曾官郎中(明代六部皆设郎中,分掌各司事务,为尚书、侍郎之下高级官员,系属中枢诸省官吏。),故称“省郎”。“岳伯”“省郎”二坊,是明代省、府官方为刘斐而建,二坊所处位置,恰是其府宅东西临界点。

  陈贤武认为,郭宅极有可能原为刘斐府第,清代后期刘氏没落,其府第被后起的郭氏逐渐购置,修缮改建以供族人居住。

  至于总兵巷,有些人认为这里曾居住过一位“总兵”,因而得名。实际上,根据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注释,今总兵巷位置,应该曾存在一个军事机构——“总兵署”。

  结合先前对官诰巷的探访(本报2013年8月8日12版“探访城市老街巷”),我们最初认为,总兵署先设于岳伯亭街,后移至官诰巷。此番探访结束后,陈贤武查阅光绪《海阳县志》等历史文献,对总兵署的变迁有了进一步的发现。

  陈贤武说,明代以前,潮州府署设于金山之麓,今官诰巷一带,明代府署迁至今昌黎路,原府署衙门改为兴化卫分司署、潮州指挥署。正统年间黄萧养起义,朝廷设总兵官驻平远县,嘉靖年间移潮州府城岳伯亭。清代康熙年间,总镇署毁于刘进忠叛乱,据记载此后历代均有重修。而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明确标注总镇署位置在官诰巷,可见岳伯亭街的总镇署被毁后,该机构应该又迁回官诰巷。

上一篇:流动摊档占道经营 下一篇:没有了
本栏随机推荐新闻
·我市摘下两金两银五铜
·市区昨降水量32.9毫米
·风险隐患整改率达96.2
·堆积大量垃圾 污染北
·关爱留守少年儿童
·今年我市尚未发现登革
·细排查严整治 保安全
·抓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
·严格标准程序 严肃换
·一下大雨路面积水严重
·“妮妲”致我市部分线
·一鞋企遭全货退运
·树立新风正气 塑造良
·5个督导对象整改见成
·加强理论学习强化看齐
相关新闻
·http://cs1j.com/传世私服
·http://www.btfcs.com/传世sf
·http://www.qpcsw.net/传奇世界私服
·33件潮州刺绣惊艳巴黎
·破解难题 加快建设 强
·广东共报告141例登革
·我市拟编制“潮州节”
·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潮

友情链接
广州新闻 | 深圳新闻 | 珠海新闻 | 汕头新闻 | 东莞新闻 | 中山新闻
粤ICP备12053410号-1 Copyright © 2014-2016 广东资讯网 版权所有.